范恒山: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“贪多求广、见高就攀”
图片来源:主办方供图
“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原则来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新质生产力?”12月2日,2024第七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论坛上,著名经济学家、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说道,路径选择不仅关乎效率,更决定成败,长江经济带推动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是科学选择路径。
他认为,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先立后破、量力而行。新质生产力是多多益善,但各地条件、资源禀赋有限,不能贪多求广、见高就攀,四面出击的结果必然是“按下葫芦起了瓢”,导致项项不精,应当有所为、有所不为,而为则必成。
平衡生态保护和区域发展
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,是要有科学辩证的认识。范恒山表示,新质生产力以新兴的产业为载体,但是任何新产业的出现和拓展都有传统产业的基础和元素,或者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或依托传统产业,并超脱传统产业来体现的。
在他看来,新质生产力的“新”是相对的,主要由科学技术来驱动,而技术是不断进步的。产业没有好坏之分,但是技术有新旧之别。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,产业得到了持续的优化提升,新质生产力也就能够实现迭代,“我们没有一劳永逸的新,只有推陈出新的新”。
这些也是把握好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。当然,还要正确认识地区发展的实际,我国幅员辽阔,资源禀赋,发展基础千差万别。“长江经济带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,直接制约着产业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。”范恒山认为,一方面是生态保护任务繁重,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,但一个时期的无序开发导致流域生态功能的退化,所以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都将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的位置,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。
另一方面,地区发展不平衡。长江经济带以长江黄金水道来统筹水路,绵延6300公里,所涉及到的地域面积达到205万平方公里,包括11个省份,地跨东中西三个地区。既有全国经济发展和创新活力的高地,又有经济落后和特殊困难的板块,所以地区之间发展的基础非常悬殊,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差距很大,当前发展的诉求也承载着显著差别。
这两大因素是制约长江经济带产业选择的重要因素,也是各地在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。
不能贪多求广、见高就攀
在范恒山看来,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特点,以及生态保护任务繁重、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,长江经济带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少要把握三条原则——
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的基本导向,要以扎实行动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,不能落后;新质生产力本身是绿色的生产力,要契合长江经济带搞保护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来凸显新质生产力绿色的特质;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拘泥于既有的模式,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地发展。
他认为,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采取适宜的操作方略,从先立后破、量力而行、以特争先、与时俱进、持续创新、一体联动六个方面重点把握。首先是先立后破,现有产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,绝不能把新质生产力与之对立,在新产业形成势头和规模前,除了无法改造、需要关停的高耗能、高污染企业(产业)外,要以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,保持敬畏的态度。
其次,要量力而行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多多益善,但各地条件、资源禀赋有限,不能贪多求广、见高就攀,四面出击的结果必然是“按下葫芦起了瓢”,导致项项不精,应当有所为、有所不为,而为则必成。
要以特争先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跟风效颦、照搬照套,要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,各地要把握好自己的有利条件和独特的优势,突出少数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发力,做出特色,形成高位,通过特色发展实现领先发展,展现“头雁效应”。
要与时俱进。时刻捕捉和利用前沿科技发展动态,时刻注重开辟新产业发展的模式抢占新赛道,超前布局和建设未来产业,率先抢占某些产业发展的制高点。
要持续创新。应当以自立自强为基本方向,以实现创新链、产业链的紧密衔接和生动融合为直接目的,来推动科技创新。一方面要紧扣重点产业发展和关键环节来进行攻坚,建立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。另一方面,要积极整合内外资源,增强整体的科技实力,推动产业结构全面优化提升。
更为重要的是,要一体联动。长江经济带虽然横跨三个大地域,但是它是联动的主体,通过长江流域把上中下游连接起来,所以本身就构成了有机体。既要充分发挥各个地方的能动性,大胆创新,探索适宜于自身发展的路径。同时,要加强合作联动,形成有机分工,相互支撑,协同运作。特别要打破地区封锁,促进资源要素自愿开放流动,以市场调节化解产业同质同构问题,进一步做强各地的比较优势。
“要强化资源互进,促进产业转移和承接,携手共进现代产业园区,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,来共同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地。”范恒山说。
免责声明:本文章由会员“极目新闻”发布如果文章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